劉穎:趨勢火熱,挑戰共存
發表于: 來自:暖通家
越來越多高效機房項目的涌現,也再一次驗證了在節能減排的時代背景下,行業和市場對于建筑節能和暖通設備高效運行的關注和重視。目前,行業普遍參照冷水機房系統平均能效COP達到5.0以上的標準,將其視作為高效機房系統。而陜西建工集團有限公司建筑設計院暖通總工劉穎,也對高效機房的概念做了更簡明扼要的解釋:“簡單來說,高效機房就是選高效的空調冷水機組、冷卻塔等設備來實現的。以制冷設備為例,高效制冷機房所采用的制冷設備就具備能效高、溫差大、蒸發溫度高的特點。”

劉穎介紹,目前的高效機房在設計上,能效比能夠實現大于公共節能規范的6%以上,這在中國的高效機房領域就已經處在較高的水平了。他表示:“目前來看,在制冷劑沒有更進一步發展的現狀面前,增加高效機房的溫濕度獨立控制,通過提高蒸發溫度,可以最終實現高效節能的目標。所以,選擇合適的設備,通過合理化的設計,就是實現高效機房的主要方式。”
不過,劉穎也坦言,在目前市場的環境下,高效機房的發展也存在著一些阻礙。可以發現,從設計的角度來看,高效機房考量著設計師如何針對項目的實際情況做出最終合理化的選型方案,同時通過安裝公司完善的施工和落地,經歷了層層環節的穩步推進后,才能實現最終高效機房的落成,這就考驗著各方的專業能力。“另外,高效機房對比傳統的項目,費用上會多出20%左右,而多投入的這部分幾年可以回收,性價比是否具有優勢,這對于甲方來說,也是需要權衡的問題,所以對經濟性的考慮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高效機房的發展。”劉穎表示。
雖然包括“碳中和”等目標的提出,以及建筑節能減排政策的不斷推進,高效機房對于節能的意義非凡,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節約設備的運行成本,提高能效比也已經是時代必然。但是由于高效機房整套系統的初投資成本較高,針對各項目的不同,后期的經濟回報周期長短不一,同時也需要長期的運行管理和維護,綜合多方面的考慮,項目投資方的最終決策很大程度上也在影響著高效機房是否能夠最終成功落地。另外,高效機房對于建筑的規模要求也有一定的限制,至少60000㎡的建筑體量甚至更大規模,高效機房最終的運行和節能效果才會更加明顯。
不過,行業目前針對高效機房的落地和推進也呈現出了積極的態勢。劉穎表示,行業的努力方向應該從設計層面就開始推進高效機房,再到輸配管網的合理規劃以及通過分配式節能的方式等等,最終搭建出的機房從外網運行費用方面節省30%,從高效機房上節省6%以上,多方共同努力才能促進整個建筑的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