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空調企業集中漲價,二三線格局將迎來大調整
發表于: 來自:騰訊
2020年不到一個月就結束了,然而,在2020年即將收官沖業績的關鍵節點,空調行業再次掀起了漲價潮。我們發現,這次漲價潮的發起者不是行業一線品牌,而是中小品牌。并且,漲價的產品大多聚焦新能效產品,漲價的幅度大多在100元-200元。這一波漲價的背后又有什么無奈,對行業又會產生怎樣的影響等諸如此類的問題再次成為行業的焦點。
中小空調企業集中漲價,二三線格局將迎來大調整
目前,從網傳的部分企業漲價函來看,這次漲價的直接原因就是,原材料以及主要零配件的上漲。據了解,銅、鋁、鋼材等家電主要原材料價格近日一路上漲。數據顯示,進入11月份,滬鋁主力合約突破16000元/噸,創下近三年的新高;截至11月30日,滬銅報收5.77萬元/噸,較前一日上漲3.7%,創2013年3月以來新高。
與此同時,從今年7月1日起,被稱為“史上最嚴”的空調新能效標準正式實施,低能效、高耗電的定頻以及三級能效變頻產品面臨淘汰,空調產業進入新的調整階段。新能效標準的實施不僅使得空調企業在改造生產線、技術研發、生產研發等各方面成本會相應增加,而且在更換更高效能電子膨脹閥、壓縮機、換熱器等核心零部件方面也使空調企業成本短期內上升。隨著舊能效庫存的清理,目前符合能效標準的新產品逐漸上市,也在某種程度上推動空調價格總體上升。
由于中小品牌最大的優勢是性價比,此輪的漲價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消弱價格優勢。如果一線品牌不跟著漲價,對中小品牌來看,此輪的漲價可能會丟失一些市場份額。不過,由于當下正處于空調淡季,對銷量的影響不會太大。
如果從整個行業的發展來看,這一輪的空調價格上漲,我們認為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眾所周知,隨著空調市場的逐漸完善,市場秩序逐漸規范,空調產品的質量越來越有保障。面對上游原材料的價格上漲,以往市場上曾經出現不少空調廠家通過偷換原材料或者虛標能效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然而,值得一提的是,當下處于困境中的中小空調企業并沒有這樣做,而是選擇通過自己消化一部分成本上漲的壓力和冒著丟失市場的風險來上調價格保證產品質量。根據企業的自身情況適當調整價格解燃眉之急,這既沒有偷換原材料,在消費者最關心的產品上打折扣,也沒有違反相關的行業法規、政策,攪亂市場秩序。從這個角度來講,中小空調企業還是值得點贊和提倡的。
當下市場需求不旺,需要空調廠商連軸轉的頻繁促銷才能多出貨,這已經是行業共識。我們認為,從短期來看,頻繁的促銷的確有利于提升市場份額。但是,如果一味的采取降價的方式獲得規模,沒有利潤保證,賠本賺吆喝,也是得不償失的。從長遠看,低價是把雙刃劍,不利于企業的良性循環。尤其對中小空調企業來說,與其拼命打價格戰,還不如立足品牌長期發展,把產品的價值擺在最重要的位置。在目前空調市場遇冷的情況下,空調行業需要的不是“頭腦一熱的價格戰”,而是更多的關注消費者痛點需求,在技術支撐下開發更多的新產品、新場景。空調行業進入新的迭代發展期,從“價格戰”到“價值戰”的轉型期間,真正引發空調行業巨變的往往還是那些圍繞用戶真需求創造的細分市場、新模式。
當然,這一波漲價的背后從側面反映了中小空調企業對用戶更加關心。而這種以用戶為中心表現在企業戰略規劃布局方面,就是在消費者越來越追求品質的大背景下,市場再困難也要把用戶需求放在第一位。我們認為,只有讓好產品獲得合理的回報,才能支撐企業的發展,企業才有更多的資源投向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而最終受益者是用戶。這有利于企業形成良性循環,促進行業高質量的發展。
2020年受疫情的影響,第一、第二季度空調市場受沖擊較大,對每一個空調品牌來說都不容易,尤其對中小品牌來說,甚至有的活下去都很難。面對嚴峻的市場環境,在衡量原材料價格、年度銷售目標、用戶需求、企業發展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空調企業不得已調整價格應對原材料漲價危機。在我們看來,以用戶為中心,中小空調企業的這一輪漲價不僅有利于保障空調產品品質,企業能健康得活下去,更有利于促進空調行業長期健康的發展,從而讓中國空調企業在暢通“雙循環”的大格局下,更好的搏擊海內外市場。